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。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 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 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 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 故去彼取此。
第三十八章一笑解
原文: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 译文:上德的人不故作有德,是为有德。下德的人故作有德而不失德,是为无德。
原文: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 译文:上德无为而不是故意装无为。下德无为而是故意模仿假装无为。
原文:上仁为之而无以为。 译文:上仁所表现的出的仁不是故作表现的。
原文: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 译文:上义的行为而是有意的作为。
原文: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 译文:上礼的特意推广普及却没有多少人响应,于是就伸出胳臂拦人勉强人遵从。
原文: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 译文:因此可以看出世人从古至今的演化规律。人被创生之始是纯朴的,后逐渐失道后而德生,失仁后而义生,失义后而礼生,失礼后而信生。(失信后而法盛,失法后而祸盛。)
现在世界早已失去了道德,现在正逐渐先后失去了仁义礼信,尚有极少部分人处于仁的状态,小部分人处于义的状态,讲究礼信的人也不多了。很多人演化为恶乱的状态,而这一部分人起到了示范的功能,使人心更向祸乱演化。
有道德的人已几近消失,有上仁者也极少存在,上仁的人在当今物欲社会真是难能可贵。
人类演化尚存在义、礼、信之间,而此些全是有为的约束之法,只会使人心更乱。
现在世人号称为法治社会,也就是说只能靠以恶治恶来解决问题了。如果法也失去作用,那定会天下大乱了,因人心已经近乎完全疯狂无爱心了,这都是世人贪婪无度的结果。
各国家及地区的人演化现状也不尽相同,凡是物欲之风重的国家和地区,其人心也更向乱祸方面演化。人口密集的地区若物欲充斥则必然使人心更易生变。
人之自我之心没有自性,它是更易随着外界环境而变化的,它的本质不分种族和国家,只要外在生存环境是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,每一个人的先天之朴的强弱和所经验到的事物,决定着自我会变成什么人。所以,不要盲目谴责别人,任何人的现状决不是凭空而来的,它都是由其演化的轨迹形成的。
国与国和各民族以及各宗教之间的人也时有歧视,其实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性质,只是各人的经验不同所致的现状不同,因此形成的所谓文化习惯也不尽同。
有些人认为自己民族很优秀,其他民族很劣等,可其族群中那么多犯罪的人怎么解释呢?难道没有看到自己民族的人心已今非昔比了吗?只要不改变物欲规则和繁乱忧虑的生活状态,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最终避免不了向乱祸的演化,用不了多少年,今天所耻笑的定会变成自己的存在状态。
需要警惕的是,人类的自我之心若沉浮于物欲权贵里面,而且失去监管,那么自我的性质就必然会使社会腐败溃烂发臭,甚至会变成象动物一样弱肉强食,无视其他生命的生存需要,完全没有了人性的爱。但他们可以用各种表现显示自己有爱心有友情。
还是美国人敢直言“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”,其实,那些所谓的朋友在利益面前也显得很脆弱,应该说相互利用比较合适。只要是有你的我的区分,或你国我国的分别,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奉献和帮助,这是必然的。可能虚假太无脸面了,然后可以用各种方法伪装成仁义,这样也使那些需方有颜面接受。
原文: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 译文:世人所倡导的礼,是忠信不足而生成的,是祸乱的起始,是乱世之首。
原文: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 译文:前人在古朴的大道后,所滋生出的崇尚德仁义礼等认识,实为在道的虚华表象中的行为,而且是愚昧的开始。
原文: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 译文:所以大丈夫要存在于道深厚之处,不要存在于道的浅薄之处。要处于道之实中,不要处于道之华表。得道之人与天下融合为一体,似有顶天立地之感,生命力茁壮旺盛,故可谓是超凡脱尘大丈夫。
原文:故去彼取此。 译文:因此舍弃处于道之华表,而取存在于道之深厚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