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 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 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 躁胜寒,静胜热。 清静为天下正。
第四十五章一笑解
原文: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 译文:最完美的大道,从其有形的事物外在看,若似弊端太多,有太多缺失之处。但道生生不息的蕴化运行状态却极为完美,毫无缺漏。
原文: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 译文:最充盈的大道若似空虚无物,但其能量的作用却无尽无竭。
原文: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 译文:大直的道生养万物,却若似枉屈有误。
大巧的道若似笨拙,其创造出天地万物人及其玄妙的蕴化规则,和花虫鸟兽及微小生物等,可谓大巧无上。但世间又充满矛盾和迷乱等,而道好象又没有显露其存在,所以又似笨拙若讷。
原文:躁胜寒,静胜热。 译文:躁动可以胜寒,安静可以胜热。
原文:清静为天下正。 译文:清静无争才能使天下走向大正泛爱的存在状态。
现在世界处于躁动入极的执着状态,使身体热能上行至头脑令其更加疯狂不止。所以人们都普遍失静,头脑繁杂忧虑,如此之人所创造的社会状态又必然使社会更浮躁。只有认识到生命之道的真相,才能使世界得以复归安定祥和,否则一切皆无大益。
清静无争可使生命存在的根本大正无邪,也即是从空无之处保有纯朴,如此德厚使生命正气充盈,如此才能使天下清静归正。
恶人之所以能成为恶人,其原因是使生命浮于表而失去觉察的能力导致的,如果人人能够认识生命道理,时刻觉察自己的言行及思想,那么自己就不可能成为危害其他生命的恶人。我们有很多人看似聪明无比,实则愚昧无知,更无法了悟什么是觉察自己。
各种教人向善的宗教早就已经存在,可世界依然走向更加繁乱和相互碾轧,利益的驱使好似胜过一切的善教,无知却不知道无知,此可谓是人类的悲哀。
2700年前,孔夫子和老子同生活在一个时代,孔子的仁义信礼仍然受到推崇,而老子的道德之教却近乎无声无息了,为什么呢?因为老子的“无为”令那些统治者及欲望占有者无所是从,但老子的道却是最益于人类的无上至宝,因为道正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命和至爱至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