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。 生之徒,十有三; 死之徒,十有三; 人之生生,动之于死地,亦十有三。 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 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。 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 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
第五十章一笑解
原文:出生入死。 译文:出生入死。
原文:生之徒,十有三; 译文:长寿的人,十个人中有三个。
原文:死之徒,十有三; 译文:短命的人,十个人中有三个。
原文:人之生生,动之于死地,亦十有三。 译文:本可以长寿的人,却因行为失道生缘结反应,过早走向死亡之地,此种人也是十个人有三个。
原文: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 译文:人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自我之心太重和生生世世缘积的太厚,也即是积缘太多,导致生命内在灵性的蕴化反应如此发生。
原文: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。 译文:据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,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兕(累似头上有角的犀牛)和虎狼等伤人,入于战场不会被伤害。
原文: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 译文:兕不会伤害他,当然用不上它的角。虎不会伤害他,当然也用不上其爪。士兵也不会伤害他,更用不上他的兵器。
原文: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 译文:人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?因为其生命内在的德深厚广博,其玄灵的蕴化根本涉及不到死亡的范畴。
只有一个还拥有自我之心的人,才会在死亡与祸殃的发生范畴,没有了自我的人也就没有了一切因缘的反应,自我有多少因缘的积蓄也就会有多少内在玄灵生命的反应,善有善应,恶有恶应。
得到空无状态的人其玄灵方面的蕴化反应也只有空无,也即是只有爱、慈悲、喜悦的状态体验。其德博大深厚,也使其它生灵中可蕴化生死的(鬼神)归附为正,因此道法更强大,自然使其他生命也吉祥无殃。(老子的历史记载有160余岁,后出关入山,其究竟在世间生活了多少岁已无从考证,如果他愿意可以使身体长生不死,但没有得道之人永远想待在身体里面不走,他会选择离开身体,但那个真实的“老子”却一直永恒存在的,从没有消失过,那个“老子”也正是我们所有生命的道。)
|